一、疫情
民国期间,坛丘境内流行和发生过霍乱、天花、麻疹、乙型脑炎、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急性传染病;发生慢性传染病有肺结核、百日咳、麻风病和性病等。特别是霍乱,发病时间大多在夏秋两季,蔓延迅速、死亡率高。有很多家庭1人得病全家感染,甚至短期内灭门绝户。民国27年(1938年)夏秋季,坛丘地区霍乱流行,人福村(潜龙渠)1天内死亡13人。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肺结核、伤寒症也被视为不治之症。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人民的健康,逐步建立县、乡(公社)、大队(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各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接种、预防服药、处理疫点、隔离治疗和建立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等一系列防治措施。至1954年,坛丘境内天花、霍乱病已经灭绝,但仍有其他传染病流行。1956年春季,郎中3组流行乙型脑膜炎,钱明丰一家4个小孩中3人被感染,其中1人死亡,2人留有后遗症。据1959年统计,坛丘境内患白喉病4人,其中1人死亡;麻疹284人,死亡2人;患百日咳133人,痢疾16人,流行性脑炎5人,传染性肝炎1人。
二、预防接种
1962年,坛丘联合诊所进行霍乱预防注射5041人,痢疾预防服药17004人。1963年春、秋季防疫注射34406人,白喉、百日咳防疫注射37人,疟疾防疫注射138645人次。
1978年,坛丘境内发现副霍乱病例。为防止副霍乱,每年流行季节,卫生院专设肠道病门诊,对腹泻病人严格检查,一旦发现,及时隔离治疗,同时严格疫点消毒、疫源管理等。是年坛丘医院设立防疫保健站,负责本公社的防疫保健工作。开展新生儿结核病、流脑、小儿麻痹症、百日咳、乙脑、白喉、破伤风、麻疹、伤寒、肝炎、麻风病等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同时承担公共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食品卫生的监控任务,有效控制传染病流行。
1983年10月,坛丘医院设立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门诊。“四苗”(灰质炎苗、麻疹苗、卡介苗、百日破苗)计划免疫门诊接种工作均按省儿童计划免疫程序开展,具体实施均按县(市)主管和业务部门根据流行季节及某种疾病流行情况具体部署安排进行,并利用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的优势作用,发挥乡村医生的力量开展工作。
1990年起,坛丘的“四苗”覆盖率连续保持100%,其他各种接种苗的接种率98%以上。
三、麻风病防治
麻风病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一种无法医治的传染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并进行专项查治,一旦发现此病,立即送县专科医院治疗,直至康复。1958年,坛丘发现患麻风病人11人,1959年治疗7人。至1981年,坛丘境内发现麻风病患者21人,其中T型11人,V型8人,B型1人,BV型1人。查出的病人分批去吴江麻风病专科医院进行治疗。